迪仙酒莊(Chateau D'Issan)又名迪仙莊園,位于法國波爾多左岸梅多克地區的瑪歌產區內,被評為1855年梅多克列級酒莊第三級(Troisieme grands crus classes)。迪仙酒莊擁有52公頃的葡萄園,正牌酒為迪仙莊園 (Chateau D’Issan),副牌酒為迪仙徽章(Blason D’Issan)。
酒莊歷史
迪仙莊園的前身是提奧邦酒莊(Chateau Teobon),屬于吉倫特河沿岸碉堡城垛的一部分。這座城堡最早被記錄在案的業主是諾阿漢(Noalhan)家族,隨后酒莊被傳給了托馬斯·梅雅克 (Thomas de Meyrac)。16世紀早期,通過聯姻,酒莊又被并入龐大的塞古爾(Segur)家族酒莊之中,該家族擁有包括拉菲古堡(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)、拉圖酒莊(Chateau Latour)等頂級名莊。
1527年,酒莊通過聯姻轉入撒里納(Salignac)家族手中,后來又依次傳給了費里埃(Ferriere)家族和拉蘭尼(Lalanne)家族。17世紀初,皮埃爾·迪艾森諾特(Pierre d’Essenault)接掌了酒莊。迪艾森諾特將原來的城堡拆下,建起了現今的迪仙莊園城堡。該城堡在波爾多酒莊中顯得優雅、別致。它不僅有花園和草坪,還有環繞著城堡的美麗護城河,城堡外還有高大的護城墻和城門。
1760年,酒莊由當地議員卡斯特諾(Castelnau)買下,并于1776年被卡斯特諾(Castelnau)和康帝(Candale)家族分成了兩部分。城堡歸康帝家族所有,隨后被更名為康帝酒莊(Chateau de Candale)。1825年,由迪仙莊園分割的兩部分被賈斯汀·杜魯克 (Justin Duluc)同時買下。統一后的迪仙莊園經歷了頻繁易主的一段時期。1855年,幸運的布朗奇(Branchy)家族剛剛成為新莊主,迪仙莊園就被評為 61個波爾多列級名莊中的第三級名莊。而當年的名莊中只有拉菲古堡、拉圖城堡、瑪歌酒莊(Chateau Margaux)、龍船莊園(Chateau Beychevelle)和迪仙莊園擁有完整美麗的城堡,因此當時也只這五大酒莊用“Chateau”即城堡的字眼。
不久,布朗奇家族把迪仙莊園賣給巴黎商人古斯塔夫·羅伊(Gustave Roy)。羅伊投資更新了釀酒設備,挖了一口深108米的泉水井,對城堡做了內部裝修,然后把自己的家從巴黎移居迪仙莊園。羅伊的后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出售了酒莊,從此酒莊進入了一段灰暗時期。再加上19世紀后期根瘤蚜蟲和霉菌,和經濟蕭條、戰爭等因素的影響,迪仙莊園每況愈下。
直到1945年,克魯斯家族成為迪仙莊園的主人,酒莊才逐漸擺脫困境。當時酒莊百廢待興,葡萄樹需重植,酒窖需重建,葡萄酒工作坊也必須進行現代化改造。克魯斯家族成功地改造了迪仙莊園,投入金錢、時間和精力修整酒莊城堡、花園、葡萄園以及各種設備,恢復了迪仙莊園昔日光芒。直到50年后的今天,克魯斯家族仍然堅持不斷地提升、完善葡萄園,并引進最先進的釀酒技術。
葡萄園狀況
迪仙酒莊(Chateau D'Issan)擁有葡萄園52公頃,土壤由沙礫土與粘土構成,葡萄種植比例為65%赤霞珠(Cabernet Sauvignon),35%美樂(Merlot)。葡萄樹平均樹齡35年。種植密度8,500株/公頃,平均單產4,500升/公頃。
酒莊葡萄酒
葡萄園內的果實都是手工采收,使用控溫不銹鋼大桶發酵。在放入橡木桶中陳年之前,要經過21天的浸皮;正牌酒迪仙莊園 (Chateau D’Issan)在每年更新率為50%的橡木桶中陳釀,副牌酒迪仙徽章(Blason D’Issan)則在每年更新率為35%的橡木桶中陳釀。而另外兩種特釀則分別使用年更新率為30%的橡木桶。大部分的酒在裝瓶前都將陳年16-18個月的時間。
迪仙莊園 Chateau D’Issan 正牌(紅):一款中重酒體的干紅酒,典型的瑪歌風格。適中的單寧質感,伴隨著口感中濃烈的黑醋栗、香草、煙草葉以及松露的特性,后味持久美妙。迪仙莊園生產的葡萄酒保留著瑪歌酒獨特的精致芳香,同時也展現出了強勁堅韌的一面,年產量125,000瓶。
迪仙徽章 Blason D’Issan 副牌(紅):莊園的副牌酒于1994年首次上市。此酒帶有黑醋栗、櫻桃、花香的特性,伴隨著香料的風味,口感強韌,充滿活力且清新自然,年產量65,000 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