釀酒葡萄是指以釀造葡萄酒為主要生產(chǎn)目的的葡萄品種,除了釀酒葡萄之外的統(tǒng)稱為非釀酒葡萄,普通的食用就屬于非釀酒葡萄。
釀葡萄酒專用的葡萄與普通的葡萄有所不同,他們是生命力十分旺盛的攀緣性本質(zhì)藤本植物,類似的品種在北半球分布十分廣泛,其中有約40種極其相似,在植物學里同屬葡萄類。
最好的專用葡萄叫 “Vinifera”,意為“釀酒葡萄”,它與同類的植物有“Vitis rupestri”(沙地葡萄)、“Vitis riparia”(河岸葡萄)、”“Vitis aestivalis”(夏葡萄),不過它們在許多地方都不如“Vinifera”,它果實里積累的糖分占自身體積的1/3,因此被人們評為最甜的水果之一,用它釀出來的酒既爽口又提神,“Vinifera”集諸多優(yōu)點于一身,其自然分布區(qū)域包括自里海的波斯海岸向西一直延伸到西歐溫帶地區(qū)。
野生葡萄與許多植物(例如柳樹、白楊和大多數(shù)冬青樹)一樣,一顆植株開的花非雌及雄,只有極少數(shù)是雌雄同株的。如果附近剛好有雄株能提供花粉,雌株就能順利開花結果,而基本上來講,雄株是不可能開花結果的。數(shù)量稀少雌雄同株的葡萄藤能結出一些葡萄,但產(chǎn)量只有普通雌株的一半。
最早對葡萄進行人工種植的人,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于是他們理所當然地挑出那些多產(chǎn)的雌株,而舍棄不能產(chǎn)葡萄的雄株。然而沒有雄株存在,雌株根本不可能開花結果,只有那些雌雄同體的葡萄藤才能結出果實。經(jīng)過不斷的嘗試和失敗,人們終于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點,于是就只選擇雌雄同株進行栽培。栽培出的新藤自然也繼承了雌花和雄花一同綻放的特性,于是雌雄同株最終成為人工種植的葡萄和野生葡萄的區(qū)別。
二者之間的差別
釀酒葡萄的品種有很多,和我們平常食用的葡萄有很大的差別,釀酒的葡萄皮很厚,果肉少,汁多,并且顆粒小,基本不適合食用。
通常,釀酒葡萄的糖分和酸度都頗高,因此產(chǎn)出的酒體酒精濃度會超度12%,酸度(PH值)會低于3.6,從而使酒體免于細菌的影響而敗壞。紅葡萄酒中富含的單寧來自果皮和籽,是天然的防腐劑。紅葡萄酒中的單寧口感苦澀,需要搭配較低酸度,否則不易入口。也就是說單寧越多,酸度應該更低。除了果皮和葡萄籽,橡木桶也為紅酒貢獻了單寧,橡木桶越新,單寧越多。
而食用葡萄的口味更偏向蔬菜。通常糖分較少,產(chǎn)出的葡萄酒酒精含量只有8%到9%,酸度也不高。因此,用食用葡萄自釀葡萄酒時,必須添加額外的酸性或者糖分。糖分經(jīng)過發(fā)酵,產(chǎn)生二氧化碳和酒精,酒精是最有力的防腐劑,因此酒體必須達到一定的酒精濃度才能防止敗壞。酸度太低,經(jīng)過與空氣接觸,容易滋生細菌,逐漸將酒體轉(zhuǎn)化成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