葡萄酒(Wine)被喻為是一種有生命的酒液,從葡萄園到酒窖再到餐桌上飲用,每一瓶葡萄酒在飲用之前,可能會面臨各種劫難:天災、蟲災、人禍,葡萄酒的“命運”如此坎坷,但幸運的是,酒農和釀酒師并沒有輕言放棄,而是更加細心地釀造出佳釀,因此每一瓶佳釀的開啟都是人類勞作的一份勝果。
1、“胎兒期”劫難
倘若把葡萄酒比作哺乳動物,從葡萄園到酒窖就是“胎兒期”,它可能會面臨不可預測的天災,棘手甚至毀滅的蟲災。葡萄藤常面臨的天災包括:霜凍、洪澇、干旱、火災等,霜凍是葡萄藤生長季里最令人頭疼的威脅之一,特別是春季霜凍,常常葡萄藤的新芽剛長出來不久,便被霜凍毀壞或凍死。
洪澇是歐洲葡萄酒產區常見的災害,洪水致使葡萄園水土流失甚至被淹沒,被洪水侵襲的葡萄園往往顆粒無收。而嚴重的干旱災害,會使葡萄園減產或葡萄藤干枯而死。
水火一樣無情,火災不僅會燒毀農作物,煙霧、灰塵也會污染周邊的葡萄園,與熏制橡木桶給葡萄酒帶來風味不同,大火帶來的多是粗劣、苦澀、焦糊的口感。
霉菌和害蟲也給葡萄園帶來嚴重的危害,葡萄根瘤蚜(Phylloxera)造成葡萄藤生長萎縮、葡萄成熟緩慢,甚至可能會造成葡萄藤死亡。灰霉病(Botrytis)、依科病(Esca)、卷葉病(Leaf Roll)和扇葉病(Fan Leaf)等病變致使葡萄果實壞死而減產,或影響葡萄的光合作用、坐果和成熟。
2、“降生期”劫難
當葡萄進入到酒窖后,基本上能杜絕自然界的各種災害。但“降生期”中的酒窖也非無憂無慮的所在,其實危機四伏。釀酒設備的失誤操作,可能會導致各種損失,譬如: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沒有及時排除,聚集到一定程度則可能導致發酵罐爆炸;加入過量的硫也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;裝瓶時也同樣存在意外。
3、“成長期”劫難
葡萄酒裝瓶后,意味著它已出生并進入了“成長期”,需要得到細心關照,溫度、濕度、光線和震動等差異性因素皆有可能導致葡萄酒過早“夭折”。
溫差大會使葡萄酒短命,而高溫、低溫則會對葡萄酒品質產生很大的傷害,隨著溫度的升高,酒體的成熟所需時間也會縮短,葡萄酒的風味會變得比較粗糙,還可能因過分氧化造成葡萄酒的變質。
濕度過高容易導致軟木塞發霉而污染酒液,濕度過低軟木塞會變得干燥,影響密封效果,讓更多的空氣與葡萄酒接觸,加速葡萄酒的氧化,導致葡萄酒品質下降。光線中的紫外線也對葡萄酒的傷害很大,它是加速葡萄酒氧化過程的罪魁禍首之一,因此,想要長期保存的葡萄酒一定要放到避光的地方。
震動會使沉淀與清澈的酒體混合,從而改變風味。另一方面,當瓶身晃動時,瓶子內部會產生一種動能(Kinetic Energy),這種動能可能會引起兩種化學反應:一是折射率、丙醇增加而導致的葡萄酒過甜,香氣減少;二是酒石酸(Tartaric Acid)的減少引起的芳酯的減少。沒有芳酯的葡萄酒,看起來色澤暗啞,嘗起來寡淡無味。